南鄂农机人撷英

作者:咸宁市农机局 作者:刘宇轩 本站发布时间:2015年07月15日

  
  7月上旬,笔者陪同领导赴咸宁各县市核查购机补贴落实情况,进村入户察看机具,调研最基层农机化发展信息。在与机手面对面交流中,对他们当中一些精明强干、发展良好、兴机致富的农机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王作进:发展农机有作为
  
  “今年新购买了一台收割机,投资近8万元,享受补贴3万元。”7月7日,在崇阳县天城镇新塘岭村,农机大户王作进对前来核查购机补贴的农机负责人说道。
  
  王作进现年49岁,长期生活在农村,十分熟悉各种农业生产。从2003年开始,就从事农机作业服务,依靠国家强农惠农政策,把握时机,大胆投入,凭着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不断发展壮大,如今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农机致富能手。
  
  前些天,他和聘请的一名农机手,开着自家2台收割机远赴江西修水等地,开展小麦机收跨区作业务,来去十几天时间,除去各项开支和成本,大赚了一把。
  
  只要有活干,起早摸黑,辛苦劳累,都算不了什么。谈起跨区作业经历时,王作进颇有心得。在开展较长时间生产前,一定要抓好农机具保养,保证机械性能良好,争取农忙不停机不熄火。要积极联系当地农机部门,利用农机通平台,及时了解天气、市场需求和作业价格,不能盲目跑路,浪费时间。
  
  只有舍得投资,才有丰厚回报。王作进拥有耕整机、收割机、运输车等各种农机七八台套,年纯收入十几万元。今年3月份,他又筹集资金,新购一台雷沃收割机;再为家中的东方红拖拉机,另配了旋耕机,提高生产效率。
  
  看到农业大有可为,再加上有了资本积累,王作进的心思更大了。他将周边农户撂荒弃种的土地,协议流转过来,面积近200亩,年租金200—300元/亩,全部种上水稻。再过几天,这些稻谷就要收割了,自家2台收割机全部出动,只要两三天时间就能完成收割。王作进还计划抢抓农忙季节,开展农机社会化作业,服务周边无机户,力争将今年购买的机械成本收回。
  
  王作进的农机服务越做越大,效益越来越明显,想到了联合其他农机手,抱团发展,共同致富。2011年5月,王作进牵头成立了利民农机专业合作社,入社社员32人,各种机具保有量112台(套),年作业量达1.8万亩,总收入230万元,纯收入120万元。该合作社计划进一步加大土地流转面积,扩大业务范围,引进新机具新技术,提高农机作业水平,创造更大经济效益。
  
  崇阳县农机局负责人介绍说:王作进是农机大户的代表,兴机致富的领路人,再加上创业决心大、头脑灵活、吃苦耐劳等优秀品质,在农村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彭涛:坚守乡村谋出路
  
  7月8日中午,在嘉鱼县潘湾镇三湾村,农机手彭涛正驾驶着一台艾禾牌收割机,忙碌地收割水稻。此时景象,标志着咸宁市早稻机收正式拉开序幕。
  
  只见田野里,金黄的水稻快速卷进流水线,瞬间完成了收割、脱粒、除秕等工序,剩下的秸秆整齐地摆放在田里。1亩稻田仅需要十几分钟就收割完毕,与传统的人工收割相比,效率优势十分明显。
  
  作为一名“80”后,彭涛也有过外出务工的经历,但是背井离乡,东奔西跑,工作不稳定,再加上压力较大,一年下来收入也有限。前几年,他转变择业观念,决定回乡发展,购置农机,服务乡梓。今年6月,彭涛将原来一台旧柳林收割机,按以旧换新政策,折价5000元,再筹资6万多元,享受了3万元补贴,购买这台收割机。
  
  “新型收割机真是好,很少出毛病,效率也高!”望着心爱的农机,彭涛的脸上掩饰不住那份喜悦。一台机械收割水稻五六亩/小时,按90元/亩价格计算,一天收入可达两千多元。只要吃苦耐劳,让机械满负荷工作,大约一年时间就可收回购机成本。
  
  当前,咸宁市许多青年农民进城打工,农忙时候难以及时抽身回家收割水稻,在家务农多为留守老人。像彭涛这样的年轻人,坚持在农村发展,驾驶农机进行社会化服务,既解决了许多家庭的生产困难,也为自己找到发展出路,增加了经济收入。
  
  咸宁市早稻种植面积约65万亩,现有联合收割机3500多台,预计水稻机收率接近90%。一大批彭涛式的新生力量,投身农机服务产业,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熊伟金:敢吃“螃蟹”第一人
  
  一次性装机10台中联谷物烘干生产线,建设粮食烘干中心,熊伟金可谓鄂南地区敢吃“螃蟹”第一人。
  
  该烘干中心位于赤壁市车埠镇毕家村,总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一期设计产能谷物烘干5.4万吨/年,二期将建设年产1亿吨大米加工服务中心。烘干车间为轻钢结构,建筑面积540平方米,配置粮坑1个、提升机2台、10台12.5吨谷物烘干机及配套设施,日烘干能力300吨;总投资103万元,其中享受农机补贴32.6万元。
  
  站在笔者面前,30岁左右的熊伟金,显得很稳重,精明能干,言语不多,但是对未来的发展思路很清晰。过去从事粮油生意的经历,使他认识到国家十分重视粮食安全,为了实现“中国人饭碗要端在自己手中”这个目标,出台了诸多农业生产补贴政策,扶持粮食产业健康发展。
  
  赤壁市作为农业大市,耕地面积46万亩,年产谷物30万吨。而谷物收获时正处于梅雨季节,阴雨连绵,导致霉变发芽,影响稻米质量。如果建设一家大型烘干中心,开展粮食烘干服务,不仅解决了当地晒粮难、卖粮难问题,还可促进农业增效,解决部分农民就业。
  
  熊伟金敏锐地发现这个机遇,联合村民刘伙生等5人出资2000万元,于2014年12月在赤壁市车埠镇成立了一家集谷物烘干、大米加工、粮食销售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粮油专业合作社。今年6月,他们依托谷物烘干中心,又成立了伟金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实行多元化发展,为社员提供机耕机整、机插机收、农机推广、技术咨询等相关业务,开展水稻、小麦、油菜等机械化种植。
  
  在市场激烈竞争中,一个新型农业经济实体,只有做大做强,才有发展出路,才能更好地生存。在业务经营中,熊伟金独具战略眼光,利用政府中介平台,联系该市国家储备粮库,签订合作协议,负责粮食的收购、干燥和运输,每年提供4.8万吨优质谷物。为了完成任务,该合作社将粮食收储范围扩大到周边的洪湖、咸安、嘉鱼等县市区。
  
  熊伟金的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不仅自身创造经济效益,还提高了周边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拉动了农业发展,凸显社会效益。
  
  后记
  
  在调查中,笔者还发现:通山县农机手夏康良、徐梅开等,根据地形特点和田地实际,因地制宜,购置小型耕整机等,满足家庭农业生产需要,具有一定代表性。
  
  赤壁市农机手张茂春,老伴远赴南方带孙子;他年逾七十,身体硬朗,独自在家,舍不得放弃耕种了一辈子的田地,依然驾驶着大型耕整机生产作业。那份坚守,那种精神,让人十分感慨.
  
  今天的咸宁,越来越多的农机手,活跃在大地沃野,促进农业生产,保障粮食安全。鄂南农机化事业,依然充满着活力,蕴育着新希望。
  
  

新闻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