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推进农机化推广体系改革,提升农机推广服务水平

作者:湖北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总站 周雄峰 本站发布时间:2017年12月25日

    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农业技术推广法》和《农业部关于加强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制度建设的意见》等有关文件精神,深入推进农机化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切实提高基层农机推广服务能力,基本实现了全省农机新机具、新技术、新模式的高效推广。

    一、我省农机推广体系基本情况

    全省独立农机推广机构572个,其中县(市、区)级98个、乡镇级459个;全省含农机化的综合类推广机构19个,其中市级2个,县级(市、区)17个;在编农机推广人员4230人,其中县级1259人、乡镇级2737人。县级及以上单位人员都是全额事业单位或者差额事业单位。乡镇自2005年实施“以钱养事”新机制以来,农机推广机构实行派出制、委托制和招聘制三种模式。据调查,实行派出制模式的占18.89%;实行招聘制模式的占35.67%;实行委托制模式的占42.22%。

    二、农机推广体系建设中的做法

    我省在开展农机化推广体系改革建设探索过程中,农机化技术瓶颈不断突破,农机科技水平明显提升。随着农机推广工作的有效开展,关心农机化、支持农机化、发展农机化,逐步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和社会各界的自觉行动,农机化发展环境持续向好。

    一是农机农艺相融合。我省在农机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探索过程中,把握了农机农艺融合的机遇。我省荆州市、武汉市等部分县市区农机推广机构与农技推广中心进行了整合,充分解决了农机和农艺不协调的问题。单位整合后,密切配合,服从效益,农业生产需要农机和农艺怎么做,农机和农艺就怎么做,达到追求单位成本获取最大效益的目的。整合前农机化技术推广项目和经费很有限,整合后,可以充分利用农艺项目资源和技术资源更好地开展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整合后,农机农艺推广工作重点进行了有效转移,就是培育适合机械化生产的作物品种,制定适合机械化生产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推广适合农艺要求的农业机械;整合后,农机农艺相互适应,相互促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合成一体,充分体现了农机农艺融合的重大意义,大力提升了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

    二是学推结合强职能。我省在农机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探索中,优化单位职能,着力于农机化技术推广与培训。改革中发现农机学校与农机推广站部分职能存在着交叉,整合后有利于农机化技术推广规划的组织实施;有利于新机具、新技术的引进、开发、试验、示范;有利于组织农业机械化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和培训。我省枝江市农机化技术推广站于2015年由原枝江市农机推广站和枝江市农机学校整合,主要围绕农业生产发展需要,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先进、适用的农机新机具、新技术,为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无偿提供公益性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和培训等服务,参与全市农机化发展规划、计划的制定,组织相关农机化科技项目的实施,为全市农机驾驶员提供操作技能培训。整合后的农机推广站,承担了机动车驾校业务,在推广人员和经费上得到了很大的补充,为新机具新技术的引进、开发、试验示范和推广培训提供了有力保障。推广站围绕“服务三农、兴机富民”的培训理念,不论在农机技术推广培训还是在农机操作技能培训都是无偿提供服务。积极配合农机购置补贴工作,对购机农民集中进行免费培训,免费发放学习用具和教材、免费为学员提供午餐,2016年共拿出15万元作为购机农民培训费用,共培训农民机手2500余人,有效解决了农民购机的后顾之忧;积极开展棉花、水稻、马铃薯、花生等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技术培训15期,发放培训资料10000余份,培训技术人员2000余人,有效地推动了全市农机化事业有序发展。

    三是新型农机一站式服务。为秉承“服务至上”理念,提供优质服务,极大方便农民选机购机和用机相关服务。我省荆门市、襄阳市襄州区、枣阳市、安陆市等县市区建立了农机大市场,整合了农机资源。农机大市场的建立,有效解决了部分农机推广机构无办公场所、无技术培训场地、无新机具展示的难题。通过将所有补贴机具在农机大市场进行集中销售,为农民朋友提供补贴机具的申请、购买、补贴、上牌、技术培训、建立档案、配件供应、售后服务于一体,实现了一条龙服务,极大地方便了农民购机。农机大市场的建立对农民购机的需求,对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三、存在问题

    (一)基层人才不可持续的问题。近年来,省市县部分农机推广站陆续通过绿色通道招考招录了一批青年人才,人员结构得到了优化改善。但整体来看,全省推广体系45岁以上人员占了大多数,人员结构老化,人员萎缩等情况仍在加剧。在乡镇一级,2006年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后,县乡两级推广机构由行政管理关系变为业务指导关系,农机管理职能被弱化。基层农机推广人员编制和经费得不到充分保障,县乡业务关系淡化,现有人员人心涣散。同时现有农机队伍人员数量不足、人才补给渠道不畅、人才培养提高不力,科技素质欠佳,体系结构出现断层。

    (二)基层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除部分市州外,我省大部分推广机构都没有专项推广经费,大部分市县只有人员经费,保障基本工资。市县农机局开展农机推广工作除入户宣传、资料宣传外,缺乏推广手段。没有常规项目基地进行长期的机具、技术论证、改良等工作。在乡镇一级,大多数农机推广机构人员实行“以钱养事”经费,没有专项业务经费。

    (三)工作开展不畅的问题。咸宁市、荆门市以及部分县市区机构改革后,对于农机推广的职能划分还不明确,现阶段工作的上传下达有时找不到落实对象。部分县市因人员老化、经费不足等问题,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对于推广工作存在应付心理。还有部分地区自主开展科技活动的实力不够,服务能力不强,推广工作比较被动,农机推广机构的职能难以正常发挥。

    四、对策及建议

    针对我省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提高农机推广服务能力,增强农机推广服务实效,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巩固和完善。

   (一)稳定机构,明确责任职能。以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为契机,尽快理顺以市(州)、县、乡级为主的农机推广机构的管理体制,建议有序恢复乡镇农机推广机构设置,规模较小的乡镇可合建区域站,明确其为公益性服务职能的国家事业单位,并按照工作职能设立相应的工作岗位。做到从上到下,机构健全,职能明确,责任落实。

   (二)加大投入,健全考评机制。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和财政部门对农机推广制度建设的重视和支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保障经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水平。逐步建立激励竞争机制,完善对农机推广人员工作绩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制订具体的考核评价指标及其量化标准,以此作为农机人员获取报酬、评奖评先、晋职晋级的重要依据。从严落实工资待遇与绩效挂钩制度,奖勤罚懒、优胜劣汰,从而进一步改善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建立基地,提升职业技能。重视农机新机具、新技术探索试验以及职业能力培养工作,以农机技术推广基地为依托,强化新机具、新技术论证和试验示范,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探索农作物作业新模式,注重技术试验连贯性,不断优化。通过实践和数据积累,切实提升农机推广队伍职业素养,培养出更多农机化技术专家。在试验改良中不断增强机具推广在当地的适用性,加快农业机械化事业的落地发展。

   (四)人才优先,着眼长远发展。充分整合各种资源,有计划、分层次、多渠道加强农机行业人才队伍建设,为农机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真正把农机化发展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强农机干部队伍建设,培养品德优、能力强、素质高、作风硬的干部队伍。强化高等院校与农业机械化生产组织的联系,增设农机化专业实习基地,吸引一批专业技术精、综合能力强的年轻队伍到农机化事业中来,逐步解决人才青黄不接问题,培养一批扎根基层的农机“全科医生”。

   (五)拓宽思路,创新推广机制。建立多元农机推广制度,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支持力度,鼓励他们参与农机技术推广项目实施,同时大力培植发展农机专业户及其它多种形式的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加强村级农机技术服务点建设,通过推行一主多元的农机推广方式,满足农民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服务需求,提升农机推广服务成效。

新闻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