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丘陵山区农机化“短板”如何补齐

作者:《湖北日报》记者 刘自贤 通讯员 蔡维 鲁晓荻 本站发布时间:2017年12月23日

  湖北日报讯 图文:12月8日,我省在英山县举行农机耕作演示。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自贤 通讯员 蔡维 鲁晓荻

  我省统计显示,鄂北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 77%,江汉平原达到80%,全省整体水平在 68%,农机化处于中期阶段的后期,开始进入到高级阶段。但丘陵和山区农业机械化水平 分 别 在50% 、40% 左右,成为我省农机化的“短板”。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先决条件。农作物生产加工离不开机械化,农业节本增效需要机械化,农业提档升级需要机械化。我省丘陵山区耕地面积占全省常用耕地面积63.36%,趟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农机化之路,关乎我省农业发展整体水平。

  山区盼望中小型农机

  冬日的阳光洒在英山县南河镇福辉农场大院内,格外温暖。阳光下,院内摆放的4台移动式小型烘干机熠熠生辉,吸引众多参观者。

  福辉农机专业合作社本有一台固定的大型烘干机安置在院内,为什么还要添置新的呢?

  理事长段全福介绍,这是他们以每台9万多元新近购置的,它能移动,安装方便,使用效果好,可以烧秸秆加热,稻谷、黄豆、药材等都可以烘。他说,这种机械特别适合山区,与农场那台大的烘干机配合使用,烘干效果更佳。

  据了解,该农机合作社置备了278台(套)农机,其中中小型机械占了1/3。该合作社自身还经营农场,在一个山里流转了近3000亩农田,要翻几座山去作业,这些小型农机能帮上大忙。

  通城县兴旺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也拥有拖拉机、收割机、插秧机、辗米机等,还配置有烘干、仓储等设备,实行耕插收、产供销一条龙服务,跨区作业到江西修水,湖南平江、灵乡一带,合作社农机手一年收入5万多元。理事长周兴旺说,他们也有鞭长莫及之处,邻近的高峰村农田在山岭上,又是小块田,想要合作社提供农机服务,而他们的收割机等都是大型的,去不了,用不上,无用武之地,爱莫能助。

  段全福、周兴旺这些农机大户主不约而同地说,大型农机在丘陵山区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需要科研单位、生产厂家设计、制造出与平原不同的中小型农业机械。

  12月8日,在英山县举行的全省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推进活动现场,进行了各种农机展示,有一款微耕机为大家所看重,纷纷围过来观察技术员操作示范和耕地效果。它轻便易用,老人、妇女均能手扶操作。

  这款产品由湖北运银农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技术员勾三健介绍,这是公司第五代产品,拥有离合器、四轮驱动两项全国独有技术,正在申请专利。该产品今年2月份才上市,现已卖出5000台。

  农机“瘦身”是关键

  “采一两斤名优鲜叶,就得一个人花一天的时间。”随州芽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付中波算了一笔账,“现在农村劳力奇缺,手工采茶、手工制茶人力成本逐年看涨。如今采茶之类的工作,一个正常劳动力至少得120元到150元。”

  在丘陵山区,发展茶叶、林果、马铃薯等经济作物和特色产业,人工成本攀高是农产品附加值难以提高、利润微薄的制约因素,采用机械作业提高功效变得十分迫切。

  但大部分丘陵山区山高路陡,道路不畅,地形复杂,“巴掌田、鸡窝地”,农机作业场地狭窄,搬运转场困难,大、中型农业机械根本无法使用,农机“瘦身”,以机适地,成为机械化发展的方向。

  仅以道路来说,“机耕道”太少,许多农机需要人工背抬,或拆卸搬运,才能送达作业地点。从一块田转移到另一块田,要上坡下坎搭跳板才行。

  小型农机对于丘陵山区个体农民无疑是一大福音,它购置价格低,加之单门独户的单干家庭耕地面积小,小型农机生产很适合,特别是能替代农村转移出的进城打工劳力,解决劳力奇缺、人工成本高的问题。

  在看到小型农机的正面作用的同时,也应看到其局限性。

  段全福分析道,小型农机作业要每台配一个人,一天只能完成5亩地,还要人抬换田作业,效益起不来。而中型机械也是一个人驾驶操作,一天却能完成20亩田。小型农机在人工成本上、经济效益上不能与之相提并论。

  农业部南京农机化所研究员梁建在我省讲座时指出,农机小型化意味着人工成本上升,效益减低,长远看不具竞争力、竞争优势。尽管如此,他认为还是应发展中小型农机设备,中小农机设备在低坡地、缓坡地、台地、山区小田块上有施展应用空间,应该注重轻简化、通用性,对尺寸、重量要有所限制,不能太大、太重,一般不采用全程环节一次性完成。

  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在国外没有成功经验可借鉴。目前只有韩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在探索发展,其他地方基本没有,原因在于山区难以实行农业规模化生产,经济效益不能提高。我国要趟出一条丘陵山区机械化的路子来,梁建认为必须按地形条件分步推进,在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首先从低坡地、缓坡地做起,先易后难,逐步解决。

  除了“机适地”这一路径外,也有个“地适机”的问题,这就是丘陵山区田地改变立地条件,个体农户进行“土地互换”,实行地(田)块连通,尽量集中,进行平整改造,建设标准梯田,耕地连片宜机化,扩大农机作业的土地面积。在土地确权到户后,这一措施通过政府部门主导,合作社和农户之间协商变得切实可行,可以改变使用微耕机“解放了牛,累死了人”的弊端。

  重庆一些县市近年来相继开展高标准宜机化农田整治,打通机器进田“最后一公里”,值得我省借鉴、试点。

  市场期待农机“湖北造”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在英山县随同与会人员参观了农机合作社、新建成的茶叶机械大市场,观摩了丘陵山区机械化现场演示,在琳琅满目的农用机械设备中,注意到一个特有的现象,就是除了微耕机、拖拉机少数几种农机外,农机设备大多为外省所产。

  我省农机企业和产品凤毛麟角,与我省作为全国农业大省、科研强省的地位难以相称,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据了解,目前我省农机企业生产的主要是微耕机等小型耕整机械、茶叶生产加工机械,像马铃薯、花生、药材等专用机械设备还没有,现在使用的机械设备都是从外省引进的,一些大型农机则全部从国外进口。

  我省农业机械化水平处于全国中游,平原地区领先,丘陵山区机械化水平低。要补齐这一短板,首先要解决丘陵山区“无机可用”的问题,需要有相应的生产厂家。“目前我省制造小型农机的企业都不大,上规模的企业没有。这几年引进了一些企业,但只生产大型农机设备。我省农机企业科技力量薄弱,很多小型机具没有研发投入。还有些机具上不了补贴品录,不在补贴范围之内。”省农业机械工程研究设计院副院长冯天玉,指出我省农机领域种种不足。

  这一问题引起了省有关部门重视。省农机局局长刘长华说,加快提升我省农机装备研发、推广能力刻不容缓,要综合施策:一是鼓励和引导科研院所和制造企业针对丘陵山区的地形地貌和农业生产现状,创新研制一批适应性强、操作简单、可靠性能好的小型轻简农机装备。二是积极协调校企与产业基地、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对接,开展产研用协作攻关,解决农机设备短缺问题。三是加大补贴力度,力争出台一批“干货”政策,适当扩大丘陵山区适用农业机械如微耕机、田园管理机、茶叶果蔬生产加工装备等补贴,提高补贴比例,进一步降低丘陵山区尤其是贫困山区农民的购置成本,解决“有机难推”的问题。

新闻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