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茶园机械化生产标准化示范区项目,经过三年的建设,于2013年10月中旬通过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验收考核组的考核验收。考核组根据国家标准委制定的考核办法和考核评分标准,采取了听汇报、查资料、观现场、访问农户及实地考察等形式,对宜昌市茶园机械化生产标准化示范区的各项工作进行全面的考核,并给予了很高评价。验收考核专家组一致认为:宜昌市茶园机械化生产标准化示范区的工作,领导重视,措施得力,充分发挥茶园机械化生产的特点,取得了明显成效,各项示范任务圆满完成,达到了示范区预期工作目标,茶园标准化管理水平和机械化水平达到全省一流。一致同意通过验收考核。
宜昌茶园机械化生产标准化示范区项目是列入第七批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项目。项目建设单位在宜昌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质监局、市农业(农机)局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认真落实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关于下达第七批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的通知》(国标委农[2010]89号)精神,扎实组织实施项目工作,圆满完成建设任务,取得丰硕成果。农业机械化技术是标准化生产的良好载体,主要表现在机械化作业的一致性和均匀性,确保农业生产作业的定量、定时和定位,有利于作物生长期一致,同时,机械化作业的高效率突破了人力限制,实现了要素优化,确保了各项农艺措施的准确及时实施,提升了茶园生产管理水平,有利于规模化、组织化生产,是农业标准化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项目的重点是茶园生产全程机械化及其标准化,与大多数农业标准化项目来比有其特殊性,其项目工作侧重于茶园生产各重点环节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其依托的重要技术标准是湖北省地方标准《茶园机械化生产技术规程》(DB42/T 655-2010),该标准由项目承担单位在国内率先编制完成,规程综合了机械化技术和相关农艺技术。
一、建设规模与实施效果
宜昌“茶园机械化生产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完成了标准体系建设,共收集编制采用了技术标准16项、管理标准5项、工作标准6项和操作标准7项,合计34项;培训标准化技术推广核心技术人员35人,建立了技术推广队伍。示范区面积5.2万亩,主要分布在宜都市潘家湾乡、王家畈乡、五眼泉乡、聂河镇和松木坪镇。核心示范1.07万亩,主要分布在宜都市潘家湾乡吕家坳村、王家畈乡全福河村和大沟村。
项目集中培训10场次,培训技术骨干661人次,技术组人员生产现场指导培训达到3401人次。示范区茶园标准化覆盖率达到96%,茶园生产主要环节机械化率达到90%。核心示范区标准化覆盖率达到100%,茶园生产主要环节机械化率达到100%。
项目实施期内,示范区三年累计完成标准化生产鲜叶11.03万吨,创产值2.65亿元;三年累计新增夏秋茶采摘量2442.8万公斤,累计新增夏秋茶鲜叶产值3908.5万元;三年累计新增节本增效5673.6万元,节省人工192.27万个(新增116.62万个);三年累计为茶农新增节本增效与增产增效9582.1万元。产品商品化率95%以上,鲜茶质量合格率97%以上。示范区创建国家名牌1个(宜红茶), 地方名牌有宜红茶、天然富锌茶、松云白尖等3个,地理标志1个(天然富锌茶),无公害农产品有天然富锌茶、松云白尖、全福毛尖等3个,有机农产品有天然富锌茶、松云白尖、明正有机茶、大风有机茶等4个。
二、目标明确、工作扎实
1、加强领导,落实专班
项目领导小组组长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国斌同志担任。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农业局局长、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任副组长相关单位领导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项目建设日常工作。由宜昌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宜昌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宜昌市农业机械局、宜都市农业机械局、宜都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宜都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宜昌市农业局、宜都玉露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宜都全福茶叶专业合作社等部门的技术专家组成示范区项目建设技术专班,负责项目建设的实施工作。
2、明确任务,落实职责
2011年3月1日,宜昌市茶园机械化生产标准化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下文成立了项目技术组等机构,明确了各机构职责及考核目标,同时将《茶园机械化生产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建设规划》、《茶园机械化生产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实施细则》等项目建设工作计划印发给各成员单位,进一步落实项目具体工作目标任务。项目制定了组织结构、标准体系建设、生产流程及关键控制点等流程管理体系,以标准化的管理流程推进标准化示范工作。
3、扎实开展项目实施工作
(1)是理清工作思路,推进项目建设。项目确立了政府领导推动,技术专班负责,基层配合实施的项目实施路线,明确在宜昌市茶园机械化生产标准化建设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推进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组织检查、指导监督示范区项目建设各项措施的落实,具体实施工作由技术专班承担,技术组依托农机技术推广区域站组建标准实施队伍,以示范区当地茶叶专业合作社、茶叶加工企业为分支,以核心示范户、种植大户为支撑,共同做好示范区标准体系宣贯、培训及生产过程控制等技术示范推广;技术组授权符合技术要求的示范区内茶叶专业合作社、茶叶加工企业组织专业化服务,指导其网络的农户(核心示范户、种植大户)进行标准化生产,做好关键点控制和生产技术纪录,收集反馈改进建议;技术组监督其实施过程的规范性,实施效果的真实性。
(2)强化项目实施基础建设。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由市政府出面协调设立了专门的办公场所,树立了“国家级茶园机械化生产标准化示范区”标牌,明示项目管理、项目目标、建设内容及建设范围等;建设完成了一座“国家级茶园机械化生产标准化示范区培训中心”,设置了培训教室及配套的投影仪等教学设施,设置了拥有标准体系公示牌、标准化技术资料等内容的基地工作室;建立了拥有近20台套机械设备的教学示范推广机械储备库;确立了宜都玉露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宜都全福茶叶专业合作社等符合技术要求的机构及所属“技术服务部”、“农资服务部”和“机械服务队”,参与项目建设,开展社会化服务,组织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3)着力推进标准体系建设。标准体系建设是茶叶生产的关键环节,宜昌市农机技术推广站在全国率先制定了省级地方标准《茶园机械化生产技术规程》(DB42/T 655-2010),示范区标准化体系建设并《茶园机械化生产技术规程》为核心技术标准,收集采用了与之相配套的《无公害食品茶叶生产技术规程》(NY/T 5018-2001)、《茶树修剪机》(JB/T 5674-2007)、《采茶机》(JB/T 6281-2007)等16项行业标准,还制定了《示范基地建设管理制度》、《机构职能及管理考核制度》等5项管理标准,《机械设备管理制度》、《农机作业服务队服务准则》等6项工作标准和《机械化生产茶园条件》、《机械耕整作业标准》、《机械施肥作业标准》等7项操作标准。并采取多种途径、多种方式扎实开展标准化技术培训和推广,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农业标准体系和推广体系,确保示范区项目的顺利实施。
(4)加强标准的宣贯工作。一是加强标准推行体系建设,从培训技术骨干入手,强化标准化队伍建设,突出三个重点。即重点对示范区农业技术、农机技术区域站技术人员开展政策、技术培训,建立一线实施队伍,形成核心力量;重点培训宜都玉露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宜都全福茶叶专业合作社等专业化服务组织技术人员和骨干农户;重点培训参与项目建设的核心示范户。二是加强项目宣传。项目充分利用《三峡日报》、湖北农机化信息网、宜昌农机化信息网等公共媒体宣传示范区建设成效、示范区建设政策技术知识等,《三峡日报》等纸质媒体报道5次,各级政府及部门网站报道37次,宜都市电视台报道4次。项目印发《农户手册》等各种标准宣传资料4000余份,其中《农户手册》2000份,《茶园机械化生产技术规程》1000份,各类茶园生产机械操作、维护培训资料1500多份。结合送科技下乡、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及阳光工程培训等科技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农业标准宣传活动5次,宣传培训农民千余人。领导小组办公室及其技术组举办标准化专题讲座4场次,示范演示各类机械3类12种。三是大力开展标准化技术培训。在培训技术骨干形成技术核心力量的基础上,项目开展了面向农户的技术培训,培训采用了集中培训、生产现场培训、核心示范户帮带培训等多种形式。其中集中培训10场次,培训技术骨干661人次,集中讲解了农业标准化基础知识、《茶园机械化生产技术规程》、《茶园机械化生产操作标准》、《生产投入品标准》、《机械作业安全及机械维修使用》、《生产关键控制点、生产记录标准》等,考虑到机械化作业技术特点,项目培训更多采用生产现场指导培训的形式, 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做好标准化技术培训指导工作的通知》(宜茶标【2011】5号),明确了各生产关键环节的技术指导培训要求,并以《标准化技术推广培训计划及执行情况记录表》的形式落实责任,定期检查, 技术组人员生产现场指导培训达到3401人次,核心示范区劳力人数3749人,其中在家务农的劳力不足1500人,效果较好。四是扎实推进核心示范基地的建设,重点实施三加强一扶持。加强管理,精细运行。制定了《茶园机械化生产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建设规划》等建设方案计划和《示范基地建设管理制度》等管理制度措施,明确责任,专人负责,年度进行工作检查考核。经过年度和阶段性工作考核,对在工作中成绩突出的机构和个人予以表彰。加强生产过程控制。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加强茶园机械化生产过程关键控制点监管的通知》(宜茶标【2011】6号)和《生产过程关键控制点监管方案》, 项目以茶园生产关键环节机械选配、机械作业等为关键控制点,遴选了10户农户为核心示范户,开展标准化示范,并通过他们指导其他农户,反馈改进意见。核心示范户都拥有《农户手册》、《生产关键点控制记录表》及《生产过程记录表》,在技术人员指导下进行田间机械化生产关键环节的标准化技术应用,并对其过程予以记录。技术组结合农时季节对示范户开展定期检查和年度检查,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回访检查,以《关键控制监管记录表》的形式记录过程。加强茶园生产投入品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加强茶园机械化生产标准化示范区生产投入品管理的通知》(宜茶标【2011】9号)和《关于加强茶园机械化生产标准化示范区投入茶园生产的机械设备管理的通知》(宜茶标【2011】10号),出台了无公害茶园投入品(肥料、农药)使用标准和投入茶园生产的机械设备选用使用标准, 制定实施了《投入品(茶园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等,强化了推广使用技术措施。制定实施了《机械施肥作业标准》等操作标准,规范茶园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作业技术。扶持指导通过“两部一队”开展社会化服务,组织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探索生产投入品统一采购、统一投入作业的生产管理方式。项目投资近10万元购置配套农业机械设备6台(套)无偿投入核心示范区,重点支持核心基地机械化服务装备建设,带动了示范区机械化技术推广。制定实施《机械设备管理制度》、《农机作业服务准则》等制度和准则强化专业化服务组织规范化建设。
三、技术配套、措施得力
1、把握生产关键环节。项目以茶园生产关键环节为重点控制技术,确定茶园的机械耕整、机械施肥、机械防治病虫、机械修剪、机械采茶等生产关键环节的机械选配、机械作业为关键控制点,制定标准,强化培训,加强指导和日常生产管理。
2、强化农机农艺融合。一是改革定植规格。为适应机械化生产的要求,示范区新定植茶园统一采用《茶园机械化生产技术规程》规定的标准定植,淘汰了不适应机械化生产的传统种植规格。二是推动无性系良种应用。为了适应机剪、机采,我们大力推广应用了芽叶萌发整齐、轮次明显、抗病虫害能力强的茶树无性系良种,把乌牛早、鄂茶7号、福鼎大白作为新发展茶园的主导品种。三是推动修剪方式的变革。为适应机械化生产的要求,新建茶园统一采用《茶园机械化生产技术规程》规定的标准修剪,矮化了树冠,适应了机械化作业。成龄茶园通过实行夏秋茶留叶,解决了机采茶树绿叶层变薄的突出问题,改传统秋茶后轻修剪为春茶高档鲜叶手采后轻修剪,既增加了春茶高档茶产量,又为机械采茶奠定了基础。四是促进施肥制度的变革。茶叶增产需确保足量的肥料使用,机械化生产保证了农艺措施的施行。五是机型配套。茶树是多年生长经济作物,传统茶园定植时茶树行间狭窄,耕整机械难于进园作业。为使一批传统定植茶园适应机械化生产的要求,项目示范推广微耕机,解决了传统茶园机械耕整问题。六是优化茶树蓬面形状。示范推广平型修剪机,将原来的弧型蓬面改为平型蓬面,提高茶树蓬面有效日照时数,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
四、茶园园相改观、茶叶质量提高、效益明显
项目通过示范推广茶园机械化生产标准化技术,对促进示范区茶叶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保证茶产品质量安全起到了极大的支撑作用。湖北省茶叶学会理事长李传友研究员在考察示范区后表示,项目的立项及实施具有前瞻性、方向性,项目的示范成效,不仅对宜昌市,对全省都有重大意义,对茶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其示范效应已辐射到了全国主要产茶区,示范区茶园管理标准化水平和茶园生产机械化水平都达到了省内一流。项目实施产生的成效主要表现:
1、促进茶园园相大改观。茶园机械修剪确保了茶园树冠蓬面平整,茶树高度一致,茶园通风性、采光性大为改善,茶叶病虫害发生概率降低,通过机械化修剪的茶园,成为茶区一道亮丽的风景,为观光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查看了全福河村实施机械化生产标准化建设的茶园后,认为是目前全国少见的高标准茶园。
2、促进茶叶产量大增长。机械化作业的一致性和均匀性,确保农业生产作业的定量、定时和定位,有利于作物生长期一致,同时,机械化作业的高效率突破了人力限制,实现了要素优化,确保了各项农艺措施的准确及时实施,提升了茶园生产管理水平,增加了茶叶产量。
3、促进茶叶精深加工技术大进步。机械化采茶大大提高了夏秋茶的下树率,中低档茶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产量大幅增加,带动了精深加工企业发展。
4、促进经济效益大提高。
(1)管理到位,茶农增产增收。茶园机械化生产标准化技术的推广应用提升了茶园生产管理水平,据测算,在肥培管理正常的情况下,机械化生产方式尤其是机械化采茶技术可实现每年多采夏秋茶2次以上,以每年多采夏秋茶2次计,每亩茶园每年增产鲜叶310公斤以上,每公斤鲜叶按纯收入1.6元计算,茶农可增收入496元/年.亩。
(2)解除用工瓶颈,茶农节本增效。茶园机械化生产标准化技术的推广应用有效缓解了茶园生产管理与人力紧张的矛盾,确保了茶园生产管理各项农艺措施的及时准确实施,带来生产措施到位,茶农生产支出降低,茶叶种植综合效益的提高。一是节本增效。在同样的农艺要求下,与人工相比,采用茶园机械化生产标准化技术,茶农可实现节本增效1690元/年.亩,节省人工24.4个/年.亩。主要包括机械修剪与手工修剪、机械采摘与手工采摘、机械耕整与耕牛犁耕、机械植保与人工作业等各环节对比分析。二是项目新增节本增效。项目实施前,示范区茶园机械化耕整、机械化植保、机械化修剪及机械化采茶水平分别为11%、82%、52%及28%,可实现节本增效水平为970元/年.亩,节省人工9.6个/年.亩;茶农采用机械化生产标准化技术后,各环节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了46%、99%、92%及91%,据测算,实现新增节本增效720元/年.亩,新增节省人工14.8个/年.亩。三是项目综合效益明显。
5、促进茶叶种植面积大跨越。由于机械作业缩短劳作时间,降低劳动强度和生产性支出,在宜都市茶叶发展空间有限的情况下, 2012年宜都市茶叶总面积达到10万亩,比2009年的8万亩净增2万亩。
6、促进茶产品质量安全大提升。调查分析,茶产品中农药残留超标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茶园在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草害时,往往与茶叶采摘期同步,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没保障。化学农药的安全间隔期一般在10-15天,手工采摘茶园一般3-7天要进行一次采摘,还没有达到“安全间隔期”要求时,机采茶园形成了明显的轮次,一般每批次采摘间隔时间在20天以上,能有效保证化学农药使用的“安全间隔期”,提高了茶叶安全品质。
7、促进农机化事业大发展。项目促进农机保有量和机械作业水平大提速。截止目前,示范区服务于茶园生产的茶叶修剪机达到3352台,采摘机2563台,微型耕整机1627台,植保机械4983台,其保有量居全省之首。王家畈乡全福河村、大沟村,潘家湾乡吕家坳等村达到了家家有机械,进园用机械,基本实现了茶园生产机械化。
五、工作创新、特色突出
1、着力引智借力,提高技术水平。编制的湖北省地方标准《茶园机械化生产技术规程》及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成果在全国农机行业引起较大的反响, 2012年8月15日-17日,国家茶产业体系农机岗位专家,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特色经济作物生产装备工程技术中心主任肖宏儒研究员等茶园机械化生产技术专家,在省农机局首席专家肖调范研究员陪同下专程来宜,深入示范区开展了专题调研指导,对示范区建设成果予以了高度评价,并对进一步加强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及操作标准体系建设,巩固扩大推广成果提出了具体意见。肖宏儒研究员表示,宜昌在茶园机械化生产标准化工作上走在了前沿,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农机行业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并表示国家茶产业体系将对国家级茶园机械化生产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提供支持。
2、着力丰富载体,促进技术推广。2012年9月19日,全国西南片区茶园机械化管理设备示范现场会在示范区隆重召开,会议由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湖北省茶叶学会、宜昌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共同主办,宜都市人民政府承办,来自广东、江苏、湖南、重庆、云南、广西、湖北等七个省市的农业、农机和茶叶专家200余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国家茶产业体系岗位专家肖宏儒研究员就茶园机械化管理前沿技术作了专题讲座。会议集中进行了茶园松土除草、开沟施肥、物理及机械化病虫防治,茶叶修剪采摘等茶园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作业演示。现场演示的机具主要包括KM3CG-50茶田翻耕管理机、3SL-11山地履带式多功能茶园管理机、扇吸式茶园物理捕虫器等6个系列。举办此次现场会,将示范区建设成果辐射到了全国主要产茶区,进一步提升了示范区建设水平和影响力。
项目连续三年在示范区举办“标准化”杯机械化采茶竞赛,来自示范区的几十名机械采茶手参加了角逐,比速度、比质量,机械化作业的效率和质量得以充分展现。参观的干部群众达上千人,竞赛现场广泛散发技术资料,宣传标准化知识,扩大示范区影响。项目结合竞赛开展机械作业标准化技术演示、新型机械化作业设备展示以及专题技术讲座培训等三项活动,进一步宣传标准化技术,推进项目建设。
3、着力培育亮点,促进典型带动。项目组积极帮助示范区核心基地品牌创建,重点建设核心示范基地(全福河村)取得显著成效。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统一技术标准、管理标准、操作标准,推进茶叶标准化、机械化生产,示范区茶叶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在2012年宜昌茶叶百亿产业推进系列评选活动中,宜都全福茶叶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宜昌市茶叶标准化生产专业合作社,宜都市全福河生态示范茶园被评为宜昌市生态茶园。
4、着力项目联动,促进示范建设。示范区建设得到当地多个项目的支持,达到了互相促进,合力共赢的效果。一是宜都市政府在实施国家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项目中,明确对项目区农民及专业合作组织购置茶叶生产加工机械予以倾斜。据近三年的统计,2011年-2003年宜都市落实国家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资金中,茶叶生产加工机械落实购置补贴136.29万元、114.82万元和145万元(其中核心示范区为79万元、81万元和95万元), 带动社会新增投入340万元、312万元和402万元(其中核心示范区为230万元、247万元和315万元), 新增茶园生产机械1200台套、1750台套和1890台套(其中核心示范区为950台套、1100台套和1050台套),新增茶叶加工机械700台套、1250台套和1400台套(其中核心示范区为585台套、690台套和720台套)。二是2011年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茶叶项目建设在宜都市王家畈、潘家湾、松木坪、聂家河4个乡镇、10个行政村展开, 项目集合中央、省、地、县“四级”财政支农资金2500万元,引导社会投入235万元, 新建高效标准茶园2000亩、改造提升中低产茶园13500亩,有力促进了标准化茶园建设。三是2012年农业部茶叶标准园创建项目在宜都市王家畈乡全福河村实施, 项目狠抓五大工程,推动1087亩茶叶标准园创建,其中设施配套工程240万元、品质提升工程58.6万元对示范区标准化建设有良好支撑作用。
5、特色鲜明、成果突出。宜昌“茶园机械化生产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圆满完成,凝聚了各级领导、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茶农的心血和汗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验收考核组给予了97分+2分创新分的高分。验收考核组是这样评价的:
(1)在宜昌市委市政府的强力推动、各职能部门大力配合、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下,宜昌市茶叶机械化生产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三年示范区的建设,促进了茶叶种植面积大拓展,茶园园相大改观,茶叶产量大增长,茶叶精深加工技术大进步,茶产业经济效益和茶农经济收入的大提高,茶产品质量安全大提升。茶园标准化管理水平和机械化水平达到全省一流。
(2)示范区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标准体系和推广体系。三年来,示范区制定了以湖北省地方标准《茶园机械化生产技术规程》(DB42/T 655-2010)为核心技术标准,收集采用了与之相配套的《无公害食品 茶叶生产技术规程》(NY/T 5018-2001)、《茶树修剪机》(JB/T 5674-2007)、《采茶机》(JB/T 6281-2007)等16项行业标准,还制定了5项管理标准,6项工作标准和7项操作标准。并采取多种途径、多种方式扎实开展标准化技术培训和推广,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农业标准体系和推广体系,确保示范区项目的顺利实施。
(3)示范区注重了农机和农艺的融合。为适应机械化生产的要求,示范区通过改革定植规格、推广无性系良种、变革修剪方式、改良施肥模式、实行机型配套和优化茶树蓬面形状等措施,将农机和农艺有机地结合,提高了茶园机械化作业水平,受到茶农的欢迎。
(4)示范区通过扶持“两部一队”(技术服务部、农资服务部和机械服务队)开展社会化服务,探索出了从统一标准生产,统一投入品采购、到统一机械化作业的标准化生产管理方式。
(5)示范区通过“引智借力、项目联动”等措施,促进了示范项目的建设。项目建设得到了中国工程院陈宗懋院士,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专家肖宏儒研究员和省农机局首席专家肖调范研究员等专家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他们多次深入示范区开展了专题调研活动,对示范区建设提出了宝贵的意见,提升了示范区建设水平,并对示范区建设的意义和取得的成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专家们一致认为,示范区项目建设具有前瞻性,它对我国茶产业的转型发展具有很强的示范和引领效应。有力促进了示范区标准化茶园建设。
一花独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国家级茶园机械化生产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建设无异于一场深刻的茶叶生产变革,在宜昌产生的“裂变效应”将持续发酵,将进一步加强示范区建设,巩固扩大示范效果,加强示范区管理和技术指导,积极完善并施行标准化生产体系,强化长效机制建设,力图示范区建设水平再上新的台阶。我们深信,不久的将来,宜昌的茶叶机械化生产将由此迈入一片灿烂的崭新天地!